雕塑是用雕、刻、塑、堆、焊、敲擊、編織等手段制作三維空間形象的藝術形式。廣義的雕塑包括了所有裝置在內的三維空間的造型藝術方式?,F代的雕塑注重與環境空間協調、強調環境關系的環境雕塑藝術。
1_雕塑的分類與發展趨勢
(l)雕塑分類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質材料創作出具有實體形象、以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雕塑的種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從制作工藝來分,雎塑可分為雕和塑。雕是從完整而堅固的坯體上把多余部分刪削、挖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黏結性的材料連接、構成為所需要的形體,如泥塑、陶塑等。從題材來分,雕塑可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筑裝飾性雕塑、城市園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陳列性雕塑。從表現形式來分,雕塑可分為圓雕、浮雕。圓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從四面八方觀賞的立體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 的藝術形象。
(2)雕塑發展趨勢
建設主體由自發性向計劃性發展——與城市雕塑的發展相對應,學 校環境規劃、校園雕塑的建設、學校文化的提煉三位一體,是保證學校 環境,尤其是校園雕塑建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機制。
發展模式是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校園雕塑只有納入學校環境 的總體規劃之中,才能參照總規劃的目標來定性、定量,以實施校園雕 塑的建設,并與整個學校建設形成互動發展。
藝術范疇由空間藝術向環境藝術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 “公共藝術”概念的引入,從參與性和互動性的方式上,擴大了城市雕 塑多重語意和社會內涵,賦予其對特定空間環境更多因素的把握,以期 有效地建立一種有序、協調的空間關系和環境效果。校園雕塑雖然不用 表達出如此強烈的社會性,但也要與學校環境的整體格調協調、統一 起來。
創作因素由專業技能向綜合技能發展——校園雕塑是學校文化的一 種物質化體現,它必須反映或是引導學校文化,凝聚學校環境文化,因 而校園雕塑的創作者必須了解教育的發展形勢、對學校特色性文化有深 刻的理解,還必須具有將這種抽象文化轉化為具體視覺要素的能力。
校園雕塑以物質化的方式存在于學校生活的空間,是學校環境中具 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立體藝術形式,以萁突出的視覺藝術效應對學校環境 文化的塑造產生重要影響,是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載體。它們裝飾校園空 間并形成視覺焦點,與周圍的環境空間、建筑空間形成視覺場,通過美 的形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