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的背后是文化,名校的背后更是文化。學校的文化建設,是衡量學校整體水平和辦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學校品味、塑造學校形象、尋求特色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诖?,我校在加強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以新校落成為契機,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超前樹立品牌意識,確立了文化立校戰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引領各項工作步入了科學、規范、高效的良性發展軌道,實現了健康持續發展?,F將我校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總結如下:
一、理念引領,建設意蘊深厚的精神文化。
如果把校園文化建設看成一個整體的人,基本建設是軀體,環境建設好比外衣,文化建設是眼睛,活動建設是血脈,制度建設是神經,理念文化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大腦和靈魂。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即學校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注重加強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建設,形成了學校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對內激勵師生,對外展示學校形象,校園成為了廣大師生的精神家園。
1、塑造學校靈魂,注重辦學理念的挖掘。核心理念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統攬全局的根本思想,是學校的靈魂。通過與省學校文化研究院合作,學校提出了“搏博”核心理念,激勵全校師生既要有搏擊風浪的勇氣,有敢于箏先的信心,又要有博取精修的毅力,有凝心聚智的精神,努力在新的起點,迎接新的挑戰。圍繞核心理念的解讀,學校近年來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養成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成功教育,進行了教室文化、宿舍文化、走廊文化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文明素質的提高。
2、提煉學校精神,注重校風、校訓的建設。校訓凝縮了一所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方向,是一所學校育人精髓的長久積淀,對全校成員具有規范、警策作用。經過多年辦學歷史的積淀和辦學經驗的積累,學校逐漸形成了“搏志立人,博學立世”的校訓和“誠·毅·融·創”的校風,處處規范著師生的行為舉止,時時警醒著大家要以腳踏實地的態度,以求真務實的方法,以開拓創新的勇氣,去追求文明向上的境界。
二、制度先行,建設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
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學校辦學經驗的結晶和反映,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依法治校、推進素質教育的保障。學校堅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堅持管理“三個結合”,構建了以人文管理為基礎、以制度管理為規范、以目標管理為導向、以過程管理為關鍵的管理網絡,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學校管理文化。
一足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
“剛性”管理就是制度管理,講究控制和約束,是告訴教師“要我做好”,是學校管理的基礎,使學校運行有序。為此,學校健全完善了各項內部制度,對教師管理、教學常規、教育科研、學生學習常規、安全管理、評優評選等一系列管理措施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出臺了《濰坊濱海中學管理制度匯編》,不斷規范、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
“柔性”管理就是人文化管理,講究以人為本,追求和諧,是啟發教師“我要做好”,使學校各項工作運行有力。為此,學校確立了民主管理的理念,建立起教代會制度、民主評議制度和校務公開制度,拓寬學校與教職工溝通的渠道,有力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工齊心協力辦好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工作出現了“寬松、和諧、團結、奮進”的良好局面,學校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
“剛”、“柔”并濟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每一個教師的積極性,切實提高了管理效益,達到了管理的目的。
二是競爭與協作相結合。健康、合理的競爭是教職工工作動力與活力的源泉,而和諧、友好的恢作是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保障。因此,學校通過評先樹優來開展各種競爭,激發每個教職工的積極性,同時,又重視個人間的團結、協作,鼓勵和提倡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組成科研課題組,進行科研協作;組織“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傳幫帶”;在績效考核中,既考慮了個人成績的因素,又增加了班集體、備課組成績的比例等等。經過不同形式的協作,使學校形成了既蓬勃向上、充滿活力,又互幫互學、樂于協作助人的良好局面。
三是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在管理過程中,學校時刻關心教職工的物質生活,努力創造條件,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對成績突出的教師優先安排學習、考察或進修。同時,更重視對教職工的精神激勵,心里時刻裝著教職工的疾苦,想職工之所想,急職工之所急,當教職工遇到困難、挫折時,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產生誤解、偏見時,及時給予澄潔和解釋;
誰家有困難,誰的身體不好,主動熱情去幫助、去看望。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結合,使教職工獲得了兩個方面的滿足,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三、環境陶冶,建設人文生態的物質文化。
設施條件建設是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基礎,一流的學校須有一流的辦學條件。在教育教學設施的建設中,學校時刻保持與時代同步,先后建起了高標準的微機室、多媒體語音室、綜合電教室、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館、天象館等教學設施,為莘莘學子求學成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學校不斷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教室全部建為多媒體網絡教室,任課教師人手一臺辦公電腦,初步建成了數字化校園。
校園環境建設是物質文化建設的重點,一流學校須有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著眼于總布局和和諧統一,對學校的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活動區、景觀區等功能區域進行系統規劃和設計,達到了凈化、綠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等“六化”的標準。學校著眼于環境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氣勢恢弘的建筑賦予蓬勃向上的力量,整潔美觀的校園給人以情感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新穎壯觀的雕塑象征著濱中人積極進取的風貌……
草坪邊的“心中有綠,足下留青”,假山旁的“非魚莫游,非鳥莫登”,衛生間昀“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極富人文關懷的標語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有機結合,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滲透著教育的信息和內容,學生時時、處處都感受著學校文化的魅力。
四、活動創意,建設和諧進取的行為文化。
本著多樣性和創新性的原則,學校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組建了文學社、棋藝社、攝影社、歌詠隊、籃球隊、足球隊等學生社團組織,創辦了??逗oL》(曾被評為濰坊市2008年度十佳???,開展了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讀書節、重要節日紀念等文體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發揮了主
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如何變革原有的同質化發展狀態,辦出特色,樹立品牌成為學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此,學校上下達成了共識:“規模大未必是強校,沒有特色就不是一流的學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有特色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適逢數字化、信息化校園的建設浪潮,學校結合自身實際,
確立了“以質量立校,以特色強校”的發展目標和階段性的發展規劃,其中的“特色”就是機器人教育特色。
特色發展之路的目標確立以后,學校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建立了面積達500平方米、超前配置的國家級中學生機器人實驗基地,以機器人教育和競賽為載體,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還通過宣傳欄、校園網、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加強科普宣傳,營造起“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科技氛同,為信息技術教育的順利開展創設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創新的實踐和扎實的研究不斷生出新枝,開出奇葩,結出了累累碩果。近幾年來,機器人競賽先后榮獲三次全國冠軍、兩次全國亞軍、十幾次省、市冠軍,并連續兩年代表同家參加在美國舉行的國際機器人大賽,分獲世界第五名和第三名;機器人教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提升,多名學生因為信息學方面的特長被高校破格錄??;由于鮮明的辦學特色,各級領導經常到校視察指導工作,省內外參觀者慕名前來觀摩學習,學校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學校的帶劫下,濰坊濱海開發區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機器人教育梯次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器人教育成為整個開發區的教育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