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聞中心
010-60294863
新聞中心
- 河北商貿學校大廳文化設09-13
- 中國學校文化建設大趨勢07-26
-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06-09
- 沈陽中醫院學校校園文化05-24
- 學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在11-17
-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校園文08-14
- 校長怎樣建設校園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聲學舒適08-05
- 學校家具應如何設計?08-05
- 校園景觀文化|山東公路技07-14
濃郁的文化氛圍與良好的校園風氣
作者:金火炬時間:2019-02-21 15:28:34來源:佚名 點擊量:0
學校營造各種校園文化形式:物質的或精神的,顯性的或隱性的,雕塑、文化設施、綠地、鮮花、廣場設計、報欄和櫥窗等布置,無不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
學校環境的凈化、美化、綠化、校風校貌,“寢室文化”,“食堂文化”及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節、美術展、學校向社區文化延伸等、無不顯示出學校“探索、追求、創新”的個性。
(一)構建和諧校園的特征
1.適當的校園環境。包括和諧、合理的校園空間,寬敞明亮的教室,環保的建筑材料。
2.優質的學習環境。校園規劃設計要“以人為本”,為學生提供安全、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和完備的配套教學設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學生要愛護學習環境,真正做到“校園是我家”。
3.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校園風氣。和諧校園以其豐富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學習氣氛吸引學生學習,陶冶學生性情。師生對校園事務廣泛參與,共建和諧家園。
4.學校管理完善。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文明公約等,通過制度的形式規范師生的行為,打造“和諧校園”。
5.校園內擁有暢通的人際溝通渠道和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學校、學校與家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當然,還包括與其他學校之間進行交流。
6.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等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必須是持續發展且不斷更新和完善的。
(二)構建和諧校園要抓好開創校園文化、校園環境、校園安全“一體化”活動
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主流文化成為營造和諧校園最為重要的因素。校園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潑、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但是由于受當前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的影響,以及校園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的差異,校園文化呈現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趨勢。
非主流文化主要有:宿舍文化、課桌文化、服飾文化、網絡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類語言文化等等。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傳播和盛行好比雙刃劍,給校園文化帶來的影響是積極與消極并存的。一方面它給校園注入活力和激情,比如,網絡給學生的學習、交流、了解社會和世界洞開方便之門;優秀的卡通和影視作品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帶來美的熏陶和享受;課桌文化和宿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安全閥”作用,為學生提供了適時宣泄的空間,防止矛盾的產生和激化。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消極作用更為明顯。首先網絡上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缺乏真實感,往往帶來某些欺騙性,學生可能會在匿名心理的主導下進行有悻常識、常規和道德規范的行為。
首先,以發展的同時保證質量,來促進校園文化。我們必須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抓住發展主題,更新發展觀念,豐富發展內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突出發展重點,凝聚發展力量,協調各方利益,推進學校又快又好地發展。
在當前和今后高校的發展必須著重提升內涵發展,堅持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路子,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實用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其次,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要以不斷地創新來促進校園文化。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要求,把德育為先落實到引導大學生堅定提高理想信念之魂,立牢民族精神之根,夯實道德規范之基,增強全面發展之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協調發展,成為對社會和人民的有用之才。
大學必須將創新作為學校發展新的驅動力。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始終把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作為推進學校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首要選擇。
最后,除了強硬的制度(學校的規章制度)外,還要以一流的服務來促進校園文化。“制度帶有根本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事。”維護校園穩定,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一是要充分調研,集中民智,以體現科學性,避免缺陷化,避免形式化,不斷適應快速發展的新形勢。
高校要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要堅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認真研究學生發展的規律性,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先進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切實解決大學生求知之需、生活之需、精神之需和發展之需,努力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
學校環境的凈化、美化、綠化、校風校貌,“寢室文化”,“食堂文化”及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節、美術展、學校向社區文化延伸等、無不顯示出學校“探索、追求、創新”的個性。
(一)構建和諧校園的特征
1.適當的校園環境。包括和諧、合理的校園空間,寬敞明亮的教室,環保的建筑材料。
2.優質的學習環境。校園規劃設計要“以人為本”,為學生提供安全、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和完備的配套教學設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學生要愛護學習環境,真正做到“校園是我家”。
3.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校園風氣。和諧校園以其豐富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學習氣氛吸引學生學習,陶冶學生性情。師生對校園事務廣泛參與,共建和諧家園。
4.學校管理完善。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文明公約等,通過制度的形式規范師生的行為,打造“和諧校園”。
5.校園內擁有暢通的人際溝通渠道和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學校、學校與家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當然,還包括與其他學校之間進行交流。
6.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等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必須是持續發展且不斷更新和完善的。
(二)構建和諧校園要抓好開創校園文化、校園環境、校園安全“一體化”活動
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主流文化成為營造和諧校園最為重要的因素。校園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潑、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但是由于受當前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的影響,以及校園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的差異,校園文化呈現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趨勢。
非主流文化主要有:宿舍文化、課桌文化、服飾文化、網絡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類語言文化等等。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傳播和盛行好比雙刃劍,給校園文化帶來的影響是積極與消極并存的。一方面它給校園注入活力和激情,比如,網絡給學生的學習、交流、了解社會和世界洞開方便之門;優秀的卡通和影視作品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帶來美的熏陶和享受;課桌文化和宿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安全閥”作用,為學生提供了適時宣泄的空間,防止矛盾的產生和激化。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消極作用更為明顯。首先網絡上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缺乏真實感,往往帶來某些欺騙性,學生可能會在匿名心理的主導下進行有悻常識、常規和道德規范的行為。
首先,以發展的同時保證質量,來促進校園文化。我們必須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抓住發展主題,更新發展觀念,豐富發展內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突出發展重點,凝聚發展力量,協調各方利益,推進學校又快又好地發展。
在當前和今后高校的發展必須著重提升內涵發展,堅持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路子,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實用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其次,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要以不斷地創新來促進校園文化。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要求,把德育為先落實到引導大學生堅定提高理想信念之魂,立牢民族精神之根,夯實道德規范之基,增強全面發展之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協調發展,成為對社會和人民的有用之才。
大學必須將創新作為學校發展新的驅動力。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始終把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作為推進學校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首要選擇。
最后,除了強硬的制度(學校的規章制度)外,還要以一流的服務來促進校園文化。“制度帶有根本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事。”維護校園穩定,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一是要充分調研,集中民智,以體現科學性,避免缺陷化,避免形式化,不斷適應快速發展的新形勢。
高校要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要堅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認真研究學生發展的規律性,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先進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切實解決大學生求知之需、生活之需、精神之需和發展之需,努力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

- 上一篇:四川地區高校文化建設
- 下一篇:電腦節體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