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昆山,外鄉型經濟發展迅猛,教育要為經濟作好人才支撐,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因此,我們必須在青少年中加強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在“九五”期間,我們開展了蘇州市主課題《教育現代化中的中小學德育實踐與評價》中的子課題《優化德育過程,尊重德育主體,體現“德育享用性功能”的研究》實驗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被評為蘇州市科研先進單位,蘇州市優秀家長學校。
“十五”期間,我校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德育的研究”,旨在借鑒國內外成功教育經驗,抓住我校校園改建契機,以教育環境為突破口,把教育環境作為育人的基礎工程,進一步推進我校的德育教育。提出我們本課題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改變以知識傳承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價值取向,代之以高尚道德素養的培養;二是要改變單一、陳舊的接受式的學習模式,代之以活動體驗、情操陶冶,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方式;三是改變教育內容脫離實際,缺乏感召力,代之以具體形象、系統完整的教育體系,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研究的設計:
(一)、指導思想
“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德育的研究”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為主線,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的于工作的若干意見》、《小學德育綱要》為依據,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為目的。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多作貢獻,逐步把學校辦成學園、樂園、花園式的新型學校,培養具有遠大理想、頑強意志、創新精神的現代人。
(二)、研究的原則
1.方向性的原則。
建立學校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培養校園精神,不同教育目標,必然產生不同的校園環境和文化,“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實際上是一種學校文化的轉型。因此確定每個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其中核心是培育學校精神,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是學校精神動力。
2.面向全體原則。
圍繞著“讓每堵墻都說話”“使每個學生都有個畢生難忘的學生時代”,“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這三個層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堅持面向全體的原則。
3.發展性原則。
促進人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主旨。校園文化建設應突出促進學生發展的主題,辦出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4.主體性原則。
校園環境要弘揚學生主體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強調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流。調動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教育性原則。
校園環境建設的立意要高,充分注意它的教育功能。校園內,無論是宣傳設置、人文景觀還是自然造型都要重視教育意義。
(三)、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1.研究目標
堅持素質教育方向,構建比較系統地、直接地向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習慣。探索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對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的新途徑、新方法。
具體目標:
(1)探索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新路子,構建學校多層次教育體系,形成德育優化模式。
(2)構建“昆山實小少年科學院”,讓學生在科學實踐中促進德育教育從深層次發展,以具體的活動形象感化學生。
(3)不斷開發、拓寬德育領域、空間,挖掘身邊的素材,加強德育貼近實際,從而形成一套較好的思品教材。
(4)研究多學科德育教育協同作用的運用。
(5)發揮現代教育技術,逐步形成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新格局,德育進入良性循環。
2.研究內容
建設校園文化環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貫穿在整個學校教育中,落實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課余文化、輿論文化四大塊建設中。
(1)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
繼續美化校園,建設十六個景點,有體現人文精神的名人名言、名家書畫廊、科普長郎;有體現生態環保的樹木花卉景點、環保監測點等;有體現學校特色的雕塑、惜時鐘……同時,加快建設教育現代化信息工程,建設校園網,改善圖書室,形成科學教育信息渠道,方便師生圖書情報資料和互聯網查閱,獲取最新科學信息。
(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
學校的教學制度是教學規章、守則、行為規范和組織結構的總和,是學校辦學知道思想和教學觀念制度化的反映。在實驗過程中將不斷調整完善學校的教學制度,使它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它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它有利于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建立。調整學校的評價標準,盡可能使人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有不斷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3)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學校適度地開展一些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安閑的活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寓教于樂。
學校將建立少年科學院,配好各所各室的活動基地和必要的設施,使學生擁有活動的場所和實踐的基地。
以觀察、了解為基本形式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直接參與來了解動植物的某種生長規律、機械的某種特點構造,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接觸陌生的事物,從而熟悉它了解它。
以動手實驗為基本形式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親手動手、親身實驗來驗證他人的結論或自己的假設,從而糾正原來不正確的認識和發現自己本來不知道的規律,
以設計應用為基本形式的學習活動。設計性學習包括設計一種產品、一項服務、一個系統,并創造出實施的辦法,如設計?;?、設計班級宣傳畫、設計一套校服;計劃和組織一次活動,對活動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社會實踐為基本形式的學習活動。這類活動是指讓學生參與到一般的社會實踐領域中,成為某一社會中的一員進行實際的生產活動。這樣,有利于使學生通過一般性的實踐,獲得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實現感。
(4)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良校風。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缸,給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因此學校繼續加強政治思想學習,注重養成教育;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加強學校“三風”建設,使整個校園充滿一種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