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校園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詞是我們許多人聽到最多、用到最多的詞之一。所以,大家自然都感到很熟悉。但如果被問到什么是文化,卻可能越想越覺不好回答。因為文化一詞含義很多。比如掃盲時說學文化,這個“文化”基本指認字寫字。說某人有文化,基本指此人能識文斷字,說某人文化功底很深,往往指此人在文學、歷史等方面知識比較多。另外,現在流行貼文化標簽,比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佛文化、道文化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這個詞一詞多義,有時是一個含義很具體的詞,有時表示一個概念,其含義有一定的廣泛性。作為一個含義具體的詞時,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結合上下文,不難理解和解釋。多數情況下,“文化”代表文化概念。
概念一般都有定義,但給文化概念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目前至少有二百多種。這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這里列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
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是第一個在文化定義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泰勒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
按這個定義,文化本身是非物質的,而物質的成果只能看成是文化的載體或產物。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則認為: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有產物。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等非物質對象,而且包括物質對象。
按這種定義,可以理解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物質對象和精神對象的總和。
應注意到,無論哪種定義,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人為的對象才能稱之為文化,純自然的事物是不屬于文化范疇的。比如,珠穆朗瑪峰、馬里亞納海溝雖是世界之最,但不屬于文化范疇??铸埡涂铸埖盎斎灰膊粚儆谖幕懂?。
我個人比較偏愛戴維的說法。認為文化即包含人為的非物質對象,也包含人為的物質對象。因為這樣比較好理解、不虛幻。但要注意,“物質文化”并不僅指物質本身,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內容。比如一件文物本身是屬于文化范疇的一個元素,而以它為載體的技術的、藝術的、工藝的、歷史的…文化內容是更有價值的文化元素。
既然精確表述文化概念的內含太困難,那我們可再從其外延來把握: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即人為創造的物質成果本身及其所承載的非物質的內容)和非物質文化(即除物質文化以外的所有人為的成果)?;蛘哒f得再直白一點:所有人為創造的有形和無形的成果都是屬于文化范疇的元素。
2、什么是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概念是文化概念的一個子概念或一個分支。按照上面對文化概念的理解,不難給出校園文化的描述性定義:校園文化是指在特定學校當中,人為創造的,所有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客觀存在的總和。
按照這種解釋,學校內一切人為創造的、有形或無形的結果都是屬于這所學校校園文化范疇的元素。校園內無物不向人們展示這所學校的校園文化。所以,每所學校自然地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但不同的學校校園文化的含量、質量、品位和特色會各不相同。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也正是要有意識地增加校園文化的含量、提高質量、提升品位并打造特色。
為了便于把握,可以將校園文化分解為四個方面:
校園物質文化:建筑、設施和環境等物質形態本身及其所承載的非物質信息。
校園制度文化:學校規章制度體系本身及與其相關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客觀存在。
校園行為文化:學校的行文規范、各種活動、各種禮儀和師生行為習慣、風度儀表等。
校園觀念和精神文化:學校員工的群體的意識、價值觀、處世態度等。
二、校園文化認識和建設的若干誤區
1、認識層面的誤區:
(1)認為校園文化僅指學校所具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誤將學校文化等同于學校精神,使學校文化變得虛幻。
(2)認為校園文化指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誤將校園文化的外延縮小為學生活動。
(3)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誤將校園文化的外延縮小為學校的群體觀念和意識。
(4)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中大多數人不約而同的做事方式以及對
多發問題的一整套標準化的適應方式,即一致的“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誤將校園文化的外延縮小為師生行為。
(5)認為校園文化是校園環境所營造的文化氛圍。誤將校園文化的外延縮小為環境文化。
2、校園文化建設層面的誤區
(1)只重視教育教學工作和日常管理,忽視文化的作用,沒有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識,將校園文化建設置于順其自然和隨心所欲的位置。
(2)忽視繼承和積淀。學校的文化形成于學校的長期的辦學歷史中。所以,建設校園文化,必須尊重學校的歷史、植根于學校的歷史,繼承和發揚。如果換一任校長,就否定或拋棄過去,另起爐灶,會使校園文化因根基淺而顯薄弱。
(3)忽視校園文化傳媒的建設和發揮校園文化傳媒的作用。校園文化只有廣泛的普及才可能深化和形成濃厚的氛圍,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而校園文化的媒體是其普及的主要工具和途徑。
三、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
(1)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符合道德規范。
(2)必須具備導向性:校園文化的任務和價值是通過影響、感染、激勵、警示等途徑育人。根本目的是育人。
(3)必須具備先進性:各種亞文化不一定都有先進性,有些文化是落后、消極甚至反動的。比如封建帝王皇宮文化、封建禮教文化等。而校園文化的育人使命要求其必須具有先進性。
(4)既要與時俱進,又必須有長期的相對一致性,在延續中逐步積累、完善。
(5)注意與民族主文化兼容,不失民族特色。
(6)努力打造特色。
四、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1、關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建議
校園物質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設施、生活資料等,是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F對一些必不可少的校園物質文化內容提出如下建議:
(1)樹立室外標語、警示牌。內容主要為名言警句。
(2)建立校史館和學校博物館。館內收集學校發展歷史及立校以來取得一定成就且具有代表性的校友的相關資料(包括圖文、書籍、音像視聽資料),陳列各個時期學校歷史文物。并將此做為對學生的校史和學校文化的教育基地。
(3)設立文化墻和文化長廊??衫媒ㄖ锿鈮徒虒W、實驗樓內樓道、廳建主題文化墻和文化長廊??砂僮匀豢茖W普及; ②著名科學家介紹;③環保;④人文歷史;⑤校園文明事跡;⑥作品成果展示;⑦著名大學;⑧學生作品等不同系列。
(4) 安置廣告燈箱。包含學?;顒雍徒浀浣虒W片段、名人名言等。
(5) 設置雕塑??梢圆讳P鋼、黃銅、青銅、石材等為原料,設置人物或藝術造型雕塑。
(6) 設計室內標語、警示牌。室內范圍包括教室、實驗室、閱覽室、圖書室、辦公室、宿舍、洗手間等場所。
(7)為樓、路、園、室命名。如崇德樹、厚德園、格致樓、行知廳等。
(8)設置室內外的櫥窗、閱報欄、宣傳牌等。
(9)綠化美化校園。
(10)凈化校園。做到地面無雜物、墻面無污漬、桌椅無刻痕、門窗無積塵、衛生無死角。
2、校園文化傳媒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定期編輯出版校報。
(2)制作學校專題片。
(3)印制學校畫冊。
(4)利用好學校廣播站。
(5)利用好通訊技術。如校信通。
(6)利用好網絡。
3、學校的標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校旗、校歌、校訓是體現學校個性與特色的四大標志,是每一所學校必須有的標志,也是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必須嚴肅認真對待。應當在獲得廣泛認可的前提下,經教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后確定。一經確定,則代表莊嚴神圣,不可輕易更改。
4、關于學校觀念文化建設的建議
學校的觀念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的信念、理想、追求以及與之相關的一整套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等。其核心是“一訓三風”。
(1)學校的“一訓三風”,即校訓、校風、學風、教風。
校風,是學校集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思想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集體心理的定勢。它作為校園中普遍流行的風尚和習慣,一方面以物化形式,依存于校園環境;另一方面,又以觀念形態,存在于個體身上,體現在學校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上。一所學校的優良校風一經形成,便成為學校無形的品牌和實力。
(2)學校的辦學理念。即學校辦學的理想和信念。學校的辦學理念,首先應當是校長的理想和信念,同時也應是全體員工廣泛認同的。
(3)學校的發展目標。指學校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
(4)學校的發展策略。即使學校健康持續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5、關于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建議
每個單位、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規章制度,而對于制度,人們亦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有的認為:規章制度對人的約束太大,使人感到被動,特別是對知識分子,如果制度嚴格,會覺得壓抑,心態難以平衡,主張淡化制度。而另一種看法認為“制度萬能”,過分強調制度的作用,幻想一切依靠制度來解決問題。實際上,相對于學校的工作性質和特點而言,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錯誤的。我們反對制度萬能,同時強調,必須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主要包括:
(1)學校發展五年規劃。
(2)崗位責任制(包括各部門、各級領導、各崗位員工的職責)
(3)黨務、行政、工會工作規章條例
(4)德育、學生管理規章制度
(5)教學、科研管理規章制度
(6)校園安全規章制度
(7)各種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8)總務、財務、資產管理規章制度
6、關于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的建議
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疾煲凰鶎W校,給人心靈上最有撞擊力的,往往不是校容校貎,不是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教育觀念,而是師生的行為文化。學校之間的最大差異也往往既不是辦學特色,也不是教育質量,而是行為文化。因此,要真正改變一所學校,就必須設法改變學校的行為文化。
學校行為文化的靜態表現形式是一整套的規章制度體系和行為規范體系。動態表現形式是一序列的學校內外活動、禮儀和師生的行為習慣、風度儀表和精神狀態:
(1)制定師生的行為和行為規范。在學校這個有組織的群體中,每個成員需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來統一其信行為。實際上,學校的規章制度已有約束和規范行為的作用。此外,還應制定專門的行為規范。如:學生《課堂常規》、《禮儀常規》、《自習常規》,教師的《禮儀常規》、《十無》、《二十不準》等。師生的行為是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外顯。從理論上講,有什么樣的制度文化就應當有什么樣的行為。但實際上,由制定制度和行為規范到真正形成師生良好的行為,還需致力于提高素質,矯正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等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
(2)形成學校的禮儀系列。一所學校,必須形成一系列固定的禮儀形式。比如:值日師生的校門迎候,互致問候的儀式,每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每屆運動會隆重的開幕式,每年的頒獎儀式,開學典禮儀式,畢業典禮儀式;教師節、春節慰問教師,表達敬意形式等等,都屬于學校的禮儀。
(3)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一個有很大創新空間的領域。這里只羅列幾類常見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歌手大賽、手工藝作品展示、書畫作品展、攝影作品展);科技創新活動(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小創意);讀書月活動;學生社團(文學社、詩社、吉他協會、街舞協會書畫協會、文藝隊);學術報告;運動會;體育比賽(拔河、越野跑、球類、跳繩、跑步、)
7、關于學校的檔案管理與建設的建議
做好檔案工作,保護、積累歷史財富,是校園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1)每月各部門工作簡訊。
(2)每年各部門大事記。
(3)每年各部門的檔案建檔與歸檔。
(4)每年度學校大事記。
(5)每年學校檔案匯總。
(6)編寫校志。
(7)出版校友錄。
(8)出版校友回憶錄。
8、關于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
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成員中一種主導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其表象是學校中大多數人在組織中表現出來的做事方式和處世態度。學校精神不是說有就能有的,它是長期有目的有計劃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結晶;它是長期校風建設,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的培養,以及正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是長期累積、逐步提煉、不斷深化的潛形的內在力。切忌等同為一句標語口號。
五、結束語
校園文化建設如此重要,工作量又如此之大,那么這項工作該由誰來管呢。是不是要象時下許多工作那樣,成立一個專門的領導小組或辦公室,甚至要設置專門的人員編制呢。我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與學校所有工作、生活水乳交融的,不宜獨立出來。所以,我認為不必設置專門機構和人員編制。校園文化建設是全員工程和全程工程,各部門、各員工都責無旁貸,必須把校園文化建設做為義不容辭的職責之一,提高認識,增強意識,一崗雙責,行為到位。同時,因為校園文化直接反應校長的治學理念和愿景,所以學校的一把手肯定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必須親自抓。
![]() |
|
|
|
|
|
|
|
|
|
|